中心凝聚了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团队,其中教授7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15人,博士、硕士20余人,研发团队人员60余人。
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特殊钢材料及生产工艺技术
节约资源型特殊钢品种开发及生产关键技术
先进特殊钢冶金工艺技术开发
特殊钢先进冶金装备及自动化技术开发
钢铁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工厂成套生产线开发
【研发部门】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发部门共有研发人员28人,包括5位教授、7名博士和12名硕士。专业涵盖钢铁冶金、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机械工程等,中心的技术骨干多年来一直从事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曾获国家、冶金部和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0多项。
研发部的主要目标是为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沈阳东大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发展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主要任务包括工程项目的工艺设计和现场服务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等工作。
主要研发人员简况
梁连科:
196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大学本科学历,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研究所教授,钢铁冶金与铁合金专家。主持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纯度GaAs单晶制备及热处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石英器皿杂质去除新工艺”项目,1983年获国家三等发明奖;1987-1989年完成了与意大利CSM合作的“硫传感器”国际合作项目。1983年以来进行高纯度铁合金研究工作,担任“6300KVA精炼炉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副总指挥,完成该系统中各种传感器的开发工作,该项目于1993年通过冶金部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获部级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编写教材6部均由国家出版社出版。
孙振岩:
东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钢铁材料的开发,具有丰富的钢种设计、相变研究经验。负责省、市、部级科研项目以及95公关项目共计5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研究生教材《合金中的相变与扩散》1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的扩散与相变》等课程。
战东平:
1976年10月生,黑龙江省鹤岗市人,副教授,博士。2003年3月于东北大学获得钢铁冶金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洁净钢冶炼工艺理论、品种及模型开发。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及宝钢、梅钢、本钢、抚钢等企业攻关项目30多项。在洁净钢生产领域获得多项成果,开发了转炉流程和电炉流程洁净钢高效冶炼工艺理论及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多个企业得到良好推广应用。其中,与石家庄钢铁公司合作开发的非“12CaO·7Al2O3”预熔精炼渣系等洁净特殊钢洁净度控制系统工艺理论在石钢应用后,使其转炉流程轴承钢GCr15平均全氧含量降低到5.91ppm,80%以上炉次全氧含量小于7ppm。该成果的实施对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使其产品质量水平步入了国际先进水平行列。目前获得包括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内的省、部、市级科研奖励8项。参编《大学专业英语—材料英语》、《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等教材和著作5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工业加热》杂志编委。
李阳:
1973年9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96年6月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3月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3月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在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出站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现为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结构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钢水的二次精炼、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以及不锈钢冶炼的理论与工艺方面的研究。共主持和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1项和6项企业横向项目。作为副主编出版编著《品种钢优特钢连铸900问》,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国内外会议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十余篇。
李花兵:
工学博士,副教授。2002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辅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7月获得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硕士学位,并于同年免试攻读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博士学位,师从姜周华教授。2005年3月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不锈钢冶炼工艺及品种开发。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20篇次,国际特邀报告1次,申请国家专利4项,参编专著2部。指导曹阳等人项目“加压电渣重熔制备高氮不锈钢技术开发”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博士论文:《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冶炼理论基础及其材料性能研究》。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高氮不锈钢加压凝固过程中氮的偏析行为研究(200801451077)”1项,教育部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项目培育种子基金“高氮不锈钢钝化膜特征与耐蚀机理研究(N10040201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基金项目“高氮不锈钢中氮的作用机理及对性能的影响(50534010)”1项,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1项;与宝钢合作的企业课题3项。
龚伟:
1998年、2001年在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在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特殊钢品种开发、纯净钢冶炼技术研究以及炼钢、精炼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分别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冶金科技奖二等奖一项,抚顺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6篇被SCI、EI收录。
董艳伍:
1978年生人,讲师,2008年3月获得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渣冶金工艺理论及特殊钢冶炼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2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毕业生”,2005年荣获“东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承担中央高校基金科研业务费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课题主要执行人,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项,参加总装备部预研基金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还参加了宝钢、太钢、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兴澄特钢等10多项企业的科研合作课题。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
耿鑫:
1998年考入东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学士学位,2002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9月考入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同年继续攻读钢铁冶金博士学位,师承姜周华教授,2009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8月留校任教,现为东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电渣冶金工艺理论及特殊钢冶炼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与宝钢、舞钢等合作的企业课题3项。发表论文20余篇,EI已检索8篇次。
- 承担、参与电渣炉和中试车间工程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工艺平面设计、生产工艺设计
- 承担、参与现场热试车、工艺完善和产品质量控制
- 液态电渣浇注新技术
- 特大型电渣炉设备和工艺新技术
- 电渣重熔空心锭新技术
- 电渣重熔特大型板坯新技术
- 真空电渣炉技术
- 电渣炉大型低频电源技术
- 预熔型电渣炉渣系生产技术和推广应用
- 真空感应炉新技术
- 感应钢包精炼炉新技术
- 大型直流LF炉新技术
- 结合特种冶金装备的新材料开发(高温合金、模具钢、火电和核电用钢等)
- 其它炼钢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评论